20/04/2024

說文解字: 「丼」真的是日文漢字…嗎?

既然有人質疑我白爛日報(笑), 我就增加一點參考資料吧


我相信你現在就走出街, 問一百個, 九十九個都會答你「是」(你們這群漢奸!)
剩下一個會答「唔係日文唔通係中文呀?」

∑(ノ゜Д゜)!!ノなんと?!
….媽的…你答對了


根據「粵語審音配詞字庫」, 「」字有兩個讀音
第一個是「揼」心口的「dam2」音, 意思是「投物井中的聲」, 或者是「姓氏omouth
例句: 個肥婆一聲跌左落海。
例句: 呢一位就係園春先生。

第二個是「整」音, 意思同「井」(是象形字吧?)

中華文化可真的是他媽的博大精深, 得閒去掘下又會有新發現了。
不過大家在讀牛丼的時候, 還是讀「嬌噹」比較好, 因為這個名詞是外來詞, 而且丼的意思是完全不同
請勿耍爛地讀牛「dam2」或者牛「井」啊…

看看無線的那個正字節目, 繼那個「駅」字之後會不會說這個字, 然後那些中文大學的博士說這是個日本語漢字先…(喂)

(追加)在論孟子的井地說兼評梁啟超的先秦田制觀裡也有引用《說文解字注》:

《說文解字注》第五篇下的「丼」字小篆,中間有一點,顯示《說文》認為「丼」
為井字的初形。《說文》對丼的解釋為:「八家為一丼,象構韓形。… 古者伯益初作井。⋯」,
並認為中間那一點 「象罋」。

而根據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的「教育部異體字字典」中的《說文解字》電腦掃描本, 及《集韻》的電腦掃描資料, 也能得出上述解釋。


參考資料:
香港雅虎 白爛知識+[丼] 字
中文大學 粵語審音配詞字庫
配詞字庫內的 「」字
BiGlobe 三省堂字典 日語漢字 「どんぶり(丼)

(追加)
漢典 – 內有康熙字典說文解字
台灣「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」 –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說文解字(大徐本)、說文解字(段注本)、龍龕手鑑、廣韻、集韻、集韻考正、類篇、六書正譌、字學三正、字彙、正字通等參考資料掃描圖檔


關於「粵語審音配詞字庫」:

人文電算研究中心」(舊稱「人文電算與人文方法研究室」)自開發《粵音韻彙》和《粵語音韻集成》的網絡版後,深受使用者歡迎。不少使用者既來信鼓勵,也提出改進的建議。在眾多建議中,最重要的一項,是希望我們為一字多音的漢字配詞。我們經詳細考慮,認為可於原有的基礎上,擴充和增強內容,因而有本網頁《粵語審音配詞字庫》的建立。除了保留《韻彙》和《集成》網頁原來的優點外,本網頁有以下的特點:

1. 粵音資料庫得到很大的擴充。本網頁主要把黃錫凌編的《粵音韻彙》、李卓敏編纂的《李氏中文字典》、周無忌和饒秉才編的《廣州話標準音字彙》及何文匯和朱國藩編著的《粵音正讀字彙》這四本書中所有大五碼漢字的粵音資料兼收並蓄。為了照顧香港的語言現實,我們把「香港語言學學會」諸君建議認可的口語讀音亦予吸納。
2. 本網頁參考了上述各家的意見,然後為資料庫中所有漢字審訂讀音,並按每一種讀法配以若干詞例,讓使用者能有效地判別某個漢字於某一讀音下應如何使用,這就是本網頁所以稱為「審音配詞」的原因。配詞中如有特別費解者,則附簡單解釋;如遇冷僻字無法配詞者,則作簡單備注,以便理解。
3. 本網頁支援現在通行的粵語注音系統共七種之多,用者可按自己的需要自行設定或更改網頁的注音系統。
4. 本網頁每顯示一漢字的語音資料時,還提供其他與該字有關的多種信息聯繫,如英譯、各種編碼,和字典、詞書的直接連線或頁碼等。

(取自 香港中文大學 粵語審音配詞字庫 首頁)

5 thoughts on “說文解字: 「丼」真的是日文漢字…嗎?

  1. 閒來一遊, 學多個字, 多謝多麼

    駅, 本來是驛字的簡化字. 驛站, 驛站, 咱們用站, 日人用驛, 各取所需. 誰說源字日本呀?

  2. 不…是因為我相信他們(中文大學)
    若果連中文也不好, 就枉叫中文大學了吧? (笑)

    又, 若果因為你, 這篇文章又會成為google第一位, 這是好事(喂)

  3. 呵呵~你誤會了~我不是質疑你白爛日報哦~~~(我的blog也是寄生在你的地方的…我還想活哦..呵呵)
    事實上你找的字的解釋也符合象形原則~可信性是頗高的~
    但我不是針對這字~只是想指出若是要challenge一個字的來源,別要太輕信單一資料吧~~(因為以前做類似的論文時,曾被professor插爆過~~orz)
    倒是小真真比我想像中的更認真~~真的繼續找來不同版本的解釋了~~^^
    為什麼小真不來教書了~~?呵呵~~你好學的精神可合適得很~

  4. 其實單憑網上的那個配詞詞庫,我們還是不能就此肯定這個是出自我國本有的字的。
    即使是字典,每本的差異間還是可以很大。有些字典會把假借或新做字也加進去使之規範化,但並不能證明該字是中國本身文化已有的。

    網上這個一般通用的「粵語審音配詞字庫」就是其中的例子,裏面其實包含了很多現代為配合使用需要才加上去的字詞、又或是讀音。若是一般應用的話是足夠了~但若要像現在要追查一個中文字的來源的話,還是不要太單單相信網上材料較好。

    較有權威性的中文字典有「漢語大字典」(厚厚的有很多冊的)或「形音義綜合大字典」等等,若要追溯來源的話,再來就是許慎的「說文解字」。若也有清楚的列出該字如何演化而來的話,那就可確信該字是我國所本有了。(笑)

Comments are clo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