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/04/2024

說文解字: 「丼」真的是日文漢字…嗎?

龍龕手鑑
《龍龕手鑑》四卷,又稱《龍龕手鏡》。遼(西元997年)僧行均撰。部首按平上去入四聲順序排列,共242部,其中平聲97部,上聲60部,去聲26部,入聲59部。收錄俗字較多。

內容解釋經論中之文字,屬於經音義之一。取偏旁分部,各部首及各部之字,依四聲判其前後順序,詳明各字之古今字形、反切、字義等,並注釋其音義。書成于遼 聖宗統和十五年(997),計收錄二六四三○餘字,注一六三一七○餘字。本書未收入大藏經中,故知者不多。民國二十三年(1934),上海商務印書館重新 影印,收於四部叢刊續編經部。除四卷本外,另有八卷本,收隋唐通用之俗字和異字,或謂此八卷本系在韓國完成。[經籍訪古志卷二]

遼僧行均撰。行均字廣濟,俗姓於氏。晁公武《讀書志》謂此書卷首僧智光《序》,題雲「統和十五午丁酉七月一日」。沈括《夢溪筆談》乃謂「熙寧中,有人自契 丹得此書,入傅欽之家,蒲傳正取以刻版。其《序》末舊雲重熙二年五月序,蒲公削去之」云云。今按此本為影抄遼刻,卷首智光原《序》尚存。其紀年實作統和, 不作重熙,與晁公武所說相合,知沈括誤記。又《文獻通考》載此書三卷,而此本實作四卷。智光原《序》亦稱四卷,則《通考》所載,顯然誤四為三。殆皆隔越封 疆,傳聞紀載,故不免失實歟?其書凡部首之字以平、上、去、入為序,各部之字複用四聲列之。後南宋李燾作《說文五音韻譜》,實用其例而小變之。每字之下必 詳列正、俗、今、古及或作諸體,則又行均因唐顏元孫《幹祿字書》之例而小變之者也。所錄凡二萬六千四百三十餘字,注一十六萬三幹一百七十餘字,並注總一十 八萬九千六百一十餘字。於《說文》、《玉篇》之外多所搜輯。雖行均尊其本教,每引《中阿含經》、《賢愚經》中諸字以補六書所未備,然不專以釋典為主。沈括 謂其集佛書中字為《切韻》訓詁,殊屬不然。不知括何以雲爾也。括又謂契丹書禁至嚴,傳入別國者法皆死。故有遼一代之遺編,諸家著錄者頗罕。此書雖頗參俗 體,亦間有舛訛。然吉光片羽,幸而得存,固小學家所宜寶貴矣。—出《四庫總目提要》

《龍龕手鑒》,原名《龍龕手鏡》,四卷,是遼代一個幽州僧人行均編撰的,他編撰的目的是為了讀當時俗寫體的佛經,所以這本書收錄了當時大量的手寫體的俗體 字和異體字,在宋人刊刻時,古代人講究避諱,為避趙匡胤祖父趙竟之諱,所以把《龍龕手鏡》改為《龍龕手鑒》,就是我們今天見到的《龍龕手鑒》。書中一共收 錄26400多個字,它的部首按平、上、去、入四聲排列,各部下收的字也是按四聲排列,每個字之下都標有正體、俗體、古體、今字或者或體字,有簡單的音義 和注釋。從現在的角度來說,非常重要的就是它保留了古體字和異體字。比如說神仙的「仙」,在《龍龕手鑒》中列了三種俗體字,一個或體字,兩個古文,就把當 時「仙」字的俗體、或體、古文都列全了,這只有在《龍龕手鑒》裏能夠查到,其他一般的字典裏面是沒有的。

《龍龕手鑒》在編排上有它自己的特點,是依照寫本所收錄的俗體字、異體字的偏旁來歸類,比如說,寫本中有一些字:象「瓢」,這個字在當時的手寫體中當然應 該是瓜字,但也經常寫成爪字,它既收入瓜部又收錄爪部,從「瓜」部可以查到,從「爪」部也可以查到,查起來比較方便。類似的例子還很多。這是為了當時人查 字的方便,在部首的分類中就顯得很混亂。

臺灣著名敦煌學家潘重規先生曾經說過,《龍龕手鑒》,對於敦煌學者專造之書也,使後之學者以敦煌寫本以正手鑒,手鑒明,以手鑒以正敦煌寫本,寫本明。這個 與敦煌寫本剛好是一種互證關係,讀這個書也理解敦煌寫本了,讀敦煌寫本也理解為什麼寫《龍龕手鑒》這個書。把清代小學家的疑惑廓清了。
取自百度百科, 白爛日報繁簡轉換
oxanabol

provigil

5 thoughts on “說文解字: 「丼」真的是日文漢字…嗎?

  1. 閒來一遊, 學多個字, 多謝多麼

    駅, 本來是驛字的簡化字. 驛站, 驛站, 咱們用站, 日人用驛, 各取所需. 誰說源字日本呀?

  2. 不…是因為我相信他們(中文大學)
    若果連中文也不好, 就枉叫中文大學了吧? (笑)

    又, 若果因為你, 這篇文章又會成為google第一位, 這是好事(喂)

  3. 呵呵~你誤會了~我不是質疑你白爛日報哦~~~(我的blog也是寄生在你的地方的…我還想活哦..呵呵)
    事實上你找的字的解釋也符合象形原則~可信性是頗高的~
    但我不是針對這字~只是想指出若是要challenge一個字的來源,別要太輕信單一資料吧~~(因為以前做類似的論文時,曾被professor插爆過~~orz)
    倒是小真真比我想像中的更認真~~真的繼續找來不同版本的解釋了~~^^
    為什麼小真不來教書了~~?呵呵~~你好學的精神可合適得很~

  4. 其實單憑網上的那個配詞詞庫,我們還是不能就此肯定這個是出自我國本有的字的。
    即使是字典,每本的差異間還是可以很大。有些字典會把假借或新做字也加進去使之規範化,但並不能證明該字是中國本身文化已有的。

    網上這個一般通用的「粵語審音配詞字庫」就是其中的例子,裏面其實包含了很多現代為配合使用需要才加上去的字詞、又或是讀音。若是一般應用的話是足夠了~但若要像現在要追查一個中文字的來源的話,還是不要太單單相信網上材料較好。

    較有權威性的中文字典有「漢語大字典」(厚厚的有很多冊的)或「形音義綜合大字典」等等,若要追溯來源的話,再來就是許慎的「說文解字」。若也有清楚的列出該字如何演化而來的話,那就可確信該字是我國所本有了。(笑)

Comments are closed.